60 戴 峰
农村中学课堂教学公平内涵研究综述
江苏省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 戴 峰
【摘要】课堂教学的公平性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是公平教育的微观层面,也是对学生和家庭最有直接影响的层面,不同学者对其研究的角度各不相同,但都突出强调了课堂教学公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村 课堂教学 公平 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随着建设和谐社会的观念深入人心,教育公平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课题。教育的文明程度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体现,而教育公平其实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伸,它涵盖教育领域的宏观、微观两个方面。在我们谈及“教育公平”这个概念时,通常把教育的不公平更多地归因于诸多宏观因素:地域、区域差异、阶层差异、政府有关政策、社会用人标准等;但是,微观层面上的课堂教学公平在实现教育公平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课堂是教育活动发生的主阵地,社会、家庭、学生更加关注的是课堂教学中的公平。
同样的学校、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学设备的前提下,处于同一个课堂上的学生有没有受到平等地对待,享有公平的教育?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普通高中课堂教学依然受传统影响较大,如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性发展;偏重成绩好的学生,对其他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关注不够;重知识传授,轻思维能力培养;重考分提升,轻个性发展等,无不严重束缚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公平属于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的课堂教学就很难做到实质意义上的教学公平。本文主要从课堂教学公平的内涵方面进行阐述。
一、“课堂教学”的认识
课堂教学公平问题,既是公平问题,但又有其特定的限制领域——课堂教学。因此,我们探讨课堂教学中公平问题,首先要对课堂教学有所认识。
“课堂教学”与平时所说的“教学”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教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学校的整个教学工作是由多方面组成,包括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等基本环节。在教学的诸组成环节中有些是在课堂上的,有些则不是。而“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遵循日课表,依据各门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要求和教学任务,选择适当有效的教学方法,面向一个学生人数相对固定的班级进行教学。由此可见,教学有多种形式,而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组织形式,教学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但是课堂教学必须是在课堂上,在规定的时间内,有固定的班级学生。课堂教学有着严格的时间和空间条件的限制,而教学却不存在这些限制。因此,课堂教学只是教学工作的一部分,课堂教学公平是在这一时空限制教学中给予学生公平对待,课堂教学公平把教学公平的时空锁定在课堂之上,把教学公平的内容锁定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之中,因此课堂教学公平是教育公平问题在围观教育领域的反映。
二、“课堂教学公平”的内涵剖析
“课堂教学公平”的内涵丰富,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侧面阐释了课堂教学公平的内涵,列表如下:
学者
主要观点
李润洲
⑴每个学生是否享有平等的待遇⑵是否在平等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对象⑶这种平等或不平等的待遇是否切合平等化的对象(学生) ,是否符合平等化对象的利益。⑷全面的公平的教学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各个方面,既要做到为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同需求,又能够为学生各种智力潜能的发展刨造良好的条件。
郭晓娜、靳玉乐
⑴课堂不公平就是课堂中存在的权力机制,要实现课堂教学公平必须消除三个传统观念:①消解教师拥有对学生分配的权力②绝对的权威③学生是教师的依附等。⑵基于公正、公平和同情的价值观,创造条件建立课堂民主即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到①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②公平合理地分配课堂资源③公正地对学生做出评价④师生关系的平等
曾继耘
⑴教师应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享有的平等的教育权利和发展机会⑵平等对待不同个性及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教学方式或方法⑷区别对待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郭元祥
教学中的公平主要是对待的公平。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待学生个性差异的公平,二是师生关系中的公平。
徐建慧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否给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不同的学生以平等对待
从上述学者的主要观点中可以看出:
1.共性:⑴均关注到生生差异;⑵关注到生生平等;
2.差异性:李润洲更多的强调课堂教学的公平要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差异;郭晓娜、靳玉乐更多的强调打破教师的课堂权威性,创建民主课堂;曾继耘强调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构建和谐课堂教学。
综上论述,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公平就是指在课堂这一特定的场地所进行的教学活动中首先应该平等地对待学生,保证学生在基本权利和发展机会上的平等;其次,在此基础上,实行有差异性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其主体性,最终促进所有学生的基本发展。本研究认为课堂教学公平即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个个体(包括教师和学生) 都享有人格尊严的平等性,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区别对待学生的个性差异,公平地分配课堂教学资源,公平地进行课堂评价,以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公平发展。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中的公平问题及对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b/2015/02/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