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孟 燕
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路径探究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五十八中学 孟 燕
【摘 要】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很重要,本文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路径。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 法律意识 路径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指明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器,为我们的成长提供文明有序、和谐自由的空间。生活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保障。当前,在校就读的中小学生成为21世纪以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预备队,所以,从小就要开始培养孩子们的法律意识,进行法治教育,教育他们学习法律、知道法律、遵守法律、使用法律,以此来增强法律素养,深化他们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如何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中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
1、从整体上来看,中学生法律意识不强,对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哪些行为不是违法行为不了解。有些学生明明所做之事,就是违法行为,可是他自己还不知道。同时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侵害后,不知该如何维权。仅有少部分学生了解过《民法》《刑法》等相关法律知识。
2、从中学生接受法治教育的渠道来看,中学生接受法治教育的渠道比较广泛,家庭、学校、社会、新闻媒体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中学生接受法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学校。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方式很多,最重要的是《道德与法治》课堂。
二、《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路径
1、教师要注重自身法律素质的提高
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由教师来实施,特别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教师的影响作用更是明显。所以,在以培养法治意识为主旨的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应努力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宪法》、《刑法》、《民法》、《经济法》、《行政法》、《诉讼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我们要丰富自己的法律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平时的时候要多学习法律,研究法律,这样给学生讲解时也更有说服力,更得心应手。同时教师本人要遵纪守法,用自己的榜样力量感染学生。
2、细化目标,整合内容
教师要认识学情,分析教材,科学解读课标,以纲为本,细化课程目标。例如在讲到《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十课中的第一框《法律为我们护航》时,通过研读《教师教学用书》我首先确定了教学目标、重难点,通过研读课本,我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我将95页运用你的经验这部分内容放到讲完了99页四个保护之后才让学生进行辨别四幅图,分别属于哪个保护,一方面考察了学生学习知识是否扎实,另一方面使得整个课程具有完整性、连续性、逻辑思维性。学生接受起来也更容易,思路也更清晰。
3、课堂形式多样化
《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和实践能力渗透科学发展观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教学活动中,要紧扣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不断激发和引导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要与课堂教学紧紧结合,教师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依法办事,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自己的义务,教师要注意将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法律知识的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真正懂法、守法、用法。上课时,为了避免说教主义,可以采用丰富多样的课堂形式。
(1)案例教学法,整合教材资源,以案说法,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宣传。如在讲到《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九课第一框《生活需要法律》时,我就用身边的事例进行授课,我有一位邻居2015年复员后到乌石化炼油厂工作,由于工作努力,又被评为米东区人大代表。他每天还照顾身患重病的父亲,并自觉缴纳个人收入所得税。请问:我的邻居享有哪些权利?履行了哪些义务?用学生身边的法律故事更能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引发他们的思考。
(2)视频教学法,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真实的法律事件,更具有说服力。例如在讲到《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十课第二框《我们与法律同行》时我就为学生播放了一个真实的法律故事。2016年,一位学生在班里受到了其他同学的欺负,他本可以通过寻求老师和家长的帮助来解决这件事,可是他却求助了表哥,表哥纠集了一些社会人士将欺负他的同学打伤了,双方发生了恶性打斗事件,造成两名重伤,一名轻伤的不良后果。这本来是一起非常简单的事情,可是由于没有很好的遵守法律,依法维权,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学生看完之后,都非常感叹,非常震惊。本身一起非常小的事件,却引发了这么严重的后果,这个案例对学生是有一定的震慑和警示作用的。我发动学生展开系列讨论:当我们遭受校园暴力后,应该怎样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们能不能以年龄小逃脱法律责任?学生兴趣盎然,讨论激烈,在不知不觉中法律知识潜入脑海、深入心田。增强法治意识,依法办事,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要使学生养成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我平时立足于地方、学校资源,引入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案例,以案说法,同时还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报纸和电视以及网络等媒体,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法治频道,《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栏目,尽量多搜集一些与法律相关的报纸信息和网络信息,进行整理学习,将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真正落到实处。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树立法律信仰,就是发自内心地尊崇法律、信赖法律、遵守法律和捍卫法律。
(3)活动教学法。在课堂上,可以开展模拟选举人民代表、模拟法庭、法治小报展评、法律知识竞赛等丰富多样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能力提高了,法律意识也增强了。比如辩论课“法治时代,到底需不需要道德”,上课之前,我先让同学们观看有关辩论的视频,学习方法与规则,然后再让他们推荐辩手、主持人、计时员、评审员、审判长,每个人都要做好精心准备,还要布置场地,美化黑板,所有的人都要做好被主持人点名谈看法的准备。这场辩论活动人人投入,个个紧张,准备的过程即研究探索的过程,活动的过程即认识深化的过程。整个活动为学生提供不断探索思考的空间,激发他们探究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不同的情景探究的过程中树立法律理念、掌握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在反思中提升、在活动中收获,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
(4)分层教学法。法律本身是一个多层次的网络结构,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结构、个体能力等各有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有计划、分层次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不断反思。如果课程整体太难,一部分学生就会没有信心,如果课程整体太简单,一部分学生就会觉得很无趣。所以从整堂课的设计,到每个问题我都一一推敲,注意面向所有学生,注意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位同学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
4、充分挖掘现有的课本知识
现行的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教材中出现的关于法律的知识主要有:权利和义务,法律的特征,法律的作用,法律与生活的关系,法治的作用,法律对我们的保护,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四道防线,学会依法办事,树立法律信仰等等,要充分挖掘利用教材现有知识,强化法治教育。美国传播学家卡赖特认为,要影响一个人,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传播者的信息必须能到达受传者的感官;信息抵达对方的感官以后,一定得让受传者接受这个信息并成为受传者认识结构的一部分。如何做到这些,需要寻找素材,浅析时事,让学生接受书本知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引发探究兴趣,产生设法解决问题的强烈想法。如在讲到第八课第二框《我与集体共成长》时,可以让学生针对现在的班级现状想对策。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针对不同学生中存在的不同问题想办法,这使得学生既掌握了教学内容知识又增强了法律意识。
5、法理交融
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与艺术,它的教学是掌握知识,树立信心,付诸行动。法治素养的培养,必须要蔓延课堂空间,将教学延伸到教室外、家庭中、社会中。可以让在法院工作的学生家长来学校开设讲座,让学生走到街上宣传法律知识。青少年不仅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受益者,更应该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我校为增强学生法律意识,专门请当地派出所的同志来开讲座。记得他讲述了一个刚满18岁的王某某在学校学习期间不好好学习,经常不交作业,纪律意识淡薄,和社会上的人有联系,后来不上学走入社会,又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入狱期间,政府对他进行教育,指导他学技术、学文化,改过自新,重新做人。这些内容,很好的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犯罪都是从一点一滴小事积累的,要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深刻道理。从而对学生增强法律意识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中国迈向法治时代,我们需要积极适应法治时代的要求,学会依法办事,让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行,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要立足学生,紧扣教材,不断探索创新,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从提升自身素质,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出发,不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学生自身的维权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地发展,促进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葛鑫.中学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问题探析[J].科学与财富,201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