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刘 莉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技巧探究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五十八中学 刘 莉
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首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是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必经之路。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的金钥匙。叶圣陶先生对文章的开头有这样的说法:“文章开头,犹如一幕戏剧开幕的一刹那的情景,选择得适当,足以奠定全幕的情调,笼罩全幕的气氛,使大家立刻把纷乱的杂念放下,专心致志看那下文的发展。”好的导入设计更是如此。因此,语文课堂导入要追求技巧,为整节课创造一个良好开端。
一、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就是用富有诗情画意的优美语言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文情境之中。我在教学优美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和抒情散文时,常常用一段富有诗情画意的导语,将学生带入课文的那种优美的意境之中。我在教《春》这篇课文时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一年四季,最美的要数春天。春天,阳光明媚,万紫千红,生机盎然,给人以无限希望。古往今来,有无数诗人描写过春天迷人的景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杜甫在歌颂春,“又绿江南岸”,这是王安石在吟诵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连志南和尚也在赞美春天,那么散文家朱自清的笔下的春又是怎样的呢?这则导语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还没读《春》,就已沉浸于浓浓的春意之中了,这样顺势一引,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春》的艺术意境之中。
在学习《云南的歌会》这篇课文时,应首先让学生欣赏有关云南民间歌舞的音像资料《五朵金花》,然后语言导入:云南是个多民族聚居区,歌唱几乎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总是聚在一起,即兴歌唱、问答、游戏传情等。那些古老的歌会,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今天,我们就跟随文学大师沈从文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来感受一下那里的民风民俗。歌舞的欣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本课的兴趣,学生自然会迫不及待的想走进课文。
二、引经据典导入
所谓引经据典导入就是以著名人士对文章的评价引导学生迅速对课文产生好奇或敬意。我在教学《三峡》的时候是这样开头的:我国著名散文家余秋雨在他的一篇散文中这样写道:在国外,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三峡的风光真是那样值得称颂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郦道元的《三峡》。
这则导语用著名散文家对三峡的高度评价开头,很容易使学生对三峡的美丽风光产生想一睹为快的念头,三峡的风光到底如何?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去看课文,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三、感情共鸣导入
白居易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在课的起始时,教师能用情趣盎然的语言创设某种具体生动的情境,则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激动的情绪,达到渲染气氛的目的,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同课文内容产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如在教《济南的冬天》时,先从北方的冬天说起,提到冬天,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白雪皑皑的画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会想到呼啸的北风,迎面如刀割的凛冽寒风,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总之,北方的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既有美丽的雪景,也有刺骨的寒风。然而,在北中国有这么一个地方,不但那里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而且冬天里没有呼啸的寒风,却有着无限的温暖,那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冒着点热气,同学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老舍的脚步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去感受那冬天里的温情吧。由学生熟悉的事物自然导入,给学生以亲切自然之感,同时教师也点到了济南的冬天与一般的北方冬天有不同之处,给学生以提示。
四、激趣导入
所谓激趣就是以一个与课文密切相关的小游戏或者播放音频等方式开头的方法。这种方法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枯燥中跳出来。
我在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是这样设计导语的:我首先在黑板上画出一根曲线,然后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踊跃回答:方便面、波浪、山峦、电波、卷发等。然后我笑着说:“同学们的答案都对。从中我们是不是能发现,有的事物它的答案不止一个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又比如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时,我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清晨,一位猎人从帐篷出来,突然看见不远处的草坡上站着一只肥壮的藏羚羊,他转身回到帐篷拿来枪并瞄了起来。奇怪的是,那只羚羊没有逃走,而是冲着他前行两步,并扑通一声跪了下来,眼中流出两行长泪。猎人并没有被羚羊的行为所打动,枪声响起,那只羚羊应声倒地,倒地后仍是跪卧的姿势,两行泪迹清晰可见。当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打开羚羊的腹腔时,他惊呆了,原来在老羚羊的肚子里静静地卧着一只小羚羊。它之所以弯下笨重的身子向猎人下跪,是在乞求猎人保全自己孩子一条性命啊!同学们,这只将母爱浓缩于深深一跪的藏羚羊,令我们深思。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斑羚飞渡》将再一次震撼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的灵魂低头。下面,我们就一起感受那悲壮而感人的场面吧!通过播放和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样设计导语,会让学生没有翻开书看第几课的程序化的反感,针对初中生的天性,游戏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东西,这样的开端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五、温故知新导入
有时,为了使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或者使学生明确本课知识的重点,有必要作一些适当的旧知识提示,使学生产生一种知识的前后贯通感,这样有利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迅速同化新知,这就是知识导入。如我在教初中第六册说明文单元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说明文的结构有纵式、横式之分,有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之分;安排说明文的顺序,有的按时间顺序,有的按空间顺序,还有的按关系顺序,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安排?它的依据是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在本册的说明文单元中找答案。
导语这样设计,学生就很自然地将以前学过的知识与当前要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主动地利用这些理论知识来指导阅读。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可以这样导入:上节课我们领略了朱自清的《春》绿满天下、生机勃勃的美景,这节课再让我们感受一下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的美景吧。
六、语言渲染导入
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诵,会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的情境之中。日本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用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感情,则学生的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机能会受到压抑阻碍。强烈的情感,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因此,语言感情对一堂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如《春》、《济南的冬天》等文章,还有一些经典古诗文,用原文或相关文本导入都可以,使学生在优美语言和激荡的情感中进入课文。
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天上的街市》导入就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等。通过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不仅顺利导入新课,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导入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教无定法,同一篇文章也有不同的导入方法。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导入,通过导入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