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刘 莉
影响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因素分析
——以某中学为例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五十八中学 刘 莉
影响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因素涉及教师、学生等方方面面。就研究现状来看,制约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因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教学内容把握不充分
1、对教材的把握不准确
有的教师不能准确把握教材,理解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内容的“案例”作用决定了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 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就文章教文章,但例子的作用还是要发挥好其语言的典范作用。然而,许多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不准确,对教材理解得不深刻、不透彻,缺乏对课文的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见解,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对教参解读的照本宣科。部分教师不能灵活的处理教材,做到长文短教和短文长教。对于长篇文章往往面面俱到,不能抓住文章最重要、最适合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对于短文章则流于浮浅,挖掘不出短文章中蕴涵的语言因素,不能有效利用或开发教学资源,在课堂上所开展的一些有关语文的竞赛也不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见图一)。
图一 你认为老师在课堂上开展语文竞赛后你的学习兴趣是否提高
现在的课堂教学只是单纯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语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两重性,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我们的教学重工具而轻人文,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发展的规律性。
2、缺少对语言的品味与揣摩
许多教师不重视对课文文本的诵读,课堂上学生诵读的机会少,默读的机会更少,有时还常常被教师打断。经调查,有38%的同学都认为教师在上课期间不注重语言的揣摩。笔者在教学见习期间发现,有的教师在教学《故都的秋》时设计了让学生速读课文并找出中心句的环节,但一分钟不到教师就打断了学生的默读,要学生回答问题了。同时,教师不重视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中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致使学生不能深入把握教材,更不能很好的与文本展开对话,影响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例如,有的教师在讲授《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设计了如下环节:朗读课文,同桌之间互相讨论,疏通文意,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时,有很多学生看着工具书,参考课下注释,轻而易举便翻译出来,而教师对此却漠然置之,既不给学生相应的引导,也缺少总结,更没有对重点字词的着重讲解。老是牵着学生走,学生跟着老师走,在没有关于文学的扩展,使得语文仅仅成了语言的疏通。
笔者通过对“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偏重于哪些方面”这一问题的调查分析,其结果如下:75%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偏重于课文分析;66%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偏重于语文知识讲解;31%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偏重于应试训练;35%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偏重于语言知识与人文精神的传递;42%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偏重于语文素养的培养;40%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偏重于课外知识的扩充。如下图图二所示:
图二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偏重于哪些方面
二、课堂教学形式
1、 课堂教学模式化
多少年来,不少语文教师上课的教学步骤总是:生字生词教学;作者简介;段落划分、分析、归纳;概括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这种模式化教学曾经风靡一时,它也的确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规范和发展。可是它一旦积淀为教师的基本教学思维模式,势必扼杀教师的教学个性和风格,同时滋生惰性,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俗话讲“文似看山不喜平”,语文教学也同样厌恶雷同。语文课堂教学的确有规律可循,但这不能简单的用模式化予以代替对规律的灵活运用。试看当代著名的语文教师,像于漪老师、魏书生老师等等,他们哪个不是有着鲜明的教学个性和风格。语文课堂教学应向个性化教学转变,应该让教师们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对学情的把握对教材进行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解读和讲解,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合理的安排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见图三)。
图三 对于课堂活动,你有哪些希望
2、小组合作、讨论形式化
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合作学习、讨论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在大多数的语文课堂里都能找到,但是问题却不少,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学习的教学过程到底应该如何作为,研究性学习如何正确地进行,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笔者在实习期间,通过听课发现,小组合作一般是四人或六人一组在一起交谈,教师不进行任何的指导也无从指导。只有12%的学生表示愿意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问题(详见下图图四)。
图四 你在语文课堂上常处于什么状态
但是许多的小组分配随意,学生之间由于层次不同,缺少共同的认识和体验,也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加之教师没有任何的要求和指导,小组合作交流只成了做给别人看的一幅简单的图画。很多同学在做开放题22题时表示希望老师在学生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希望给与更多的帮助。同时,希望讨论的问题不是没有讨论价值,或者是比较简单无需讨论的,或者是讨论也难以解决的,希望能够从讨论这一活动中学到更多的内容,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讨论中。
有效的合作学习不允许任何学生游离于集体活动之外,同学之间的积极的相互依赖意味着大家在彼此合作、相互启发中共同学习,而不是消极地依靠某个学生或某一部分学生解决全组问题。而我们现在很多的合作只看到“分组、交流、讨论、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看不到讨论有无必要,合作中的分工与协作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学生到底在自主探究什么,教师的作用又体现在哪里,学生在这节课上收获了什么……有效的合作学习是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如果没有教师有效的组织,没有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和因势利导的促进,学生囿于自身的水平,就不能在较高层面上把握课文,这样的教学必然是无效的,小组合作也必然是无序和低效的。
3、教师讲授主导教学活动
新课程提倡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其中“对话”“思想碰撞”“心灵交流”包含了这样的意思:教师要改变以往“灌输”的方法,和学生之间平等地对话,它不是向学生灌输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传授应当如何写作的套路等等,而是启发、引导学生和“他者”对话,教师的作用也是在和学生的对话中实现的,并且在这种对话中受益,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应该适当的注意传授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目前仍有一小部分老师不注意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的传授(见图五)。
图五 上课时,教师是否注意传授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
但是,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仍占据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课堂教学仍是教师说了算,问题的提出,结论的得出,都是教师作出的。什么时间让学生活动,以什么形式活动,活动多长时间,哪个学生回答,都是教师来主宰。在实习期间,笔者发现很多语文教师抱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每天翻阅大量资料,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备好每一课。到了课堂上总是希望充分利用45分钟,多讲一些内容,开始学生还能勉强听一听,可是后来老师即使讲得唇干舌燥,学生也是天马行空,一言不发,或做其它事,甚至打瞌睡,整个课堂没有一丝的生气和乐趣。教师成了每堂语文课的“导演”同时又兼“主角”,而学生只是充当“配角”或“群众演员”,甚至只能充当 “听众”,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很少。学生们很希望现在老师能够在情感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有所改进。下图图六最能说明此类问题。
图六 你认为现在的语文教师应在哪些方面改进
三、教学评价的问题
1、评价缺乏条理
有些教师的评价目的不清楚,评价语言不中肯。有时教师因没有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或认真观察学生的活动,不能恰当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便敷衍了事,仅有4%的学生是希望老师对其进行简单的“对”或者“错”的评价。
2、评价缺乏高度
教师的评价性语言起不到引领、提升的作用。评价点不到关键部位,不能将学生的学习推向深入,26%的学生希望教师在对其评价的时候经过与大家的探讨,不要对学生进行简单的下结论评判。
3、评价缺乏依据
6%的学生认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时含有虚假的成分,对学生的胡思乱想也一味给予鼓励,对学生间的胡乱评价,教师也不闻不问,甚至是是一味地唱赞歌。
4、评价缺乏实质
正确的教学评价是形成积极教学过程的基础。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评价指向不明确,如课堂上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都用“很好”等鼓励话语来评价,是对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评价、思维品质评价还是对教学结果的评价分不清,给其他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带来干扰。
语文自古承担着育人的教化功能,我们的育人方式与其他人文学科有什么区别?我们是把自己作为一个说教者,还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的主体;是教条地灌输还是让他们自己汲取营养?这些都是语文教学需要反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