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孙春丽
初中政治课程道德与法治的新内涵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初探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五十八中学 孙春丽
21世纪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备受争议,思想品德课教师一直处于风口浪尖。如何落实“三观”教育,如何培养“公民的核心素养”等都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思想品德教材版本也出现多样化。从思想品德,到品德与生活,再到品德与社会,最后到道德与法治课,这不仅是名字的改变,更应该是教育思想的进步,教育理念的更新。将道德与法律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更清晰地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应当追求的,什么是做人做事的底线。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希望我们老师能以这次的课改为契机,改变以前的说教、灌输模式,从学生的成长出发,用更鲜活的教学手段,让法律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表现,将他们培育成合格的公民。
初中政治课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无疑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积极响应。但真正要实现法治教育的良好效果,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极力避免以下几种做法:一是把法律压缩为干巴巴的文字,让孩子死记硬背,这样只会让孩子对法律心生厌恶;二是把法治课上成遵纪守法课,偏重刑法、处罚法等义务性规范的宣教,这样可能令学生对法律心生恐惧;三是把法律教成一种纯粹的工具,而缺乏培育精神层面的信仰基因,这样将会加剧法律工具主义的流行。那么,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面对新的课标、新的教材,如何才能真正理解道德与法治的新内涵呢?如何才能改变传统的说教、灌输课堂呢?如何才能上好一节学生喜欢的课呢?下面就以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 教材知识梯度明显,注重从小学到中学的衔接
纵观道德与法治教材,我们可以看出教材的知识结构、教材的内容都以加强道德修养为基础,注重生活化、情景化的体现。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紧密。教材结构合理,知识梯度明显。从成长的节拍,到友谊的天空,再到师长情谊,最后到生命的思考。整个教材思路非常清晰。把初中学习生活作为起点,注重培养同学之间的交往,师生之间的交往以及挫折意识、生命意识的教育。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曾提出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认为智力是一种适应形式具有动力性的特点。随着环境和有机体自身的变化,智力的结构和功能必然不断变化,以适应变化的条件。在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各个单元的内容真正体现了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的特点,适应了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的实际。
(二)加强对知识点的整合,贴近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特点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共分为四个单元,内容与旧教材《思想品德》相比更加完善,充实。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求把原来思想品德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在第一单元成长中的节拍中增加了少年有梦,终身学习等知识。要求在初中的学习生活中要怀揣梦想,树立坚定的人生理想,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为实现梦想、理想而努力奋斗。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中增加了与同学、朋友之间的相处,竞争,网络交往等内容。强调与同学、朋友交往的正确的方法,通过正当的竞争促进共同成长,特别是面对网络交往的新特点,加强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第三单元师长情谊中增加了与老师、长辈之间的内容,通过走进老师,了解老师最终形成教学相长、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通过对家的理解、体味亲情,了解父母的爱。让学生懂得正确面对爱的碰撞以及如何构建和谐的家庭。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让生命得以延续,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是对旧教材《思想品德》的内容进行整合,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旨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加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情感的升华。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认同,注重知识点的引导,通过课堂体验、课堂活动让学生感受道德与法治课的魅力。
(三)教材内容比较灵活、生活化,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教育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基本忽略了学生的存在,是学生适应教师的过程。教师喜欢对知识点进行归类整理,目的是帮助学生记忆,便于在考试中获得更高的分数。道德与法治课不仅仅是名字的改变,其内容较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有较大的改变,究其特点主要体现内容灵活性、事例生活化、学习方式多样化等。在教材的内容上,原先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在道德与法治中只要求学生阅读理解。如第三单元中如何面对不同风格的老师;与老师发生矛盾怎么办;如何孝亲敬长;和父母沟通的技巧;如何调节调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等。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在案例中、活动中去明白做人的道理,而不是强调课堂教师的说教、知识点的灌输。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地生根,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快乐,彰显学科教学的特色与魅力,笔者认为:
(一)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一个重要举措。在核心素养的内涵中,非常明确地将人的道德素养置于重要地位,比如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这些正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底蕴和本色。立德树人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色和时代特点的育人模式,教师在不同素养培养过程中应该予以学生不同的引导途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关键在教师。身教重于言教,要落实“核心素养”理念,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自觉提高自身学科专业素养,不断汲取新知识,丰富其他学科知识,合上时代的节拍。“打铁先要自身硬”,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必须要有较高的自身素养,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以德服人,时时为人师表,处处做生表率。
(二)创设真实教学情境,搭建素养培育平台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而积极的过程,学习者知识的获得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同学间的交流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范式,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由此判断学生的行为动机、观察学生的思维养成,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学科所要达到的核心素养。比如针对网络上热议的“老年人跌倒该不该扶”的问题,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表演和观看的过程中,分析各类现象的成因,对于这些行为可能引发的社会影响进行讨论,并从中得到启示。学生会在一系列鞭辟入里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增强了法制观念,提升了公民素养。同时深刻的认识到,和谐社会建设,人人有责。这就是真实情境所带来的教学效果,他们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们的兴趣,引发共鸣,自然在认知的形成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只要是和学生密切相连的生活实际,或是社会上的热点现象,都可以作为学习的素材,帮助学生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形成正确认知,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认识,提升境界,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科学设定学习目标,明确素养培育方向
科学合理设定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达成点。因此,目标的设定要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目标的制定要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学科目标、单元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具体而细致。比如七年级《2.3绿色上网》这一课时,要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将本课所涵盖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最终确定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初步形成对网络、网络交往以及使用网络语言的看法,了解网络的特点,初步感受网络的两面性。【能力目标】学会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提升客观看待问题、辩证分析问题、理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抵制网络不良诱惑的能力,提高安全防范能力、辨别能力,在网络交往中保护自己。【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成理性看待网络的意识,初步培养遵守网络规则的意识,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三维目标的设定,从表及里,形成的是对学生综合学科素养的培养体系,学生可以从身边或自己经历的事去理解教材知识,从而树立并形成真正的技能与素养。
(四)回归课堂生活本真,拓展素养培育途径
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到社会中去,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力量,形成客观理性的价值体系,回归课堂本真。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只有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本真,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也是学生自身知识增长、能力提高、情感升华、全面发展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在学习和活动中的观察、思考、参与、运用,才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核心素养培养的共识。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汲取生活的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核心素养也随之进一步深化。
新教材就要有新的教法、学法。作为新教材道德与法治的践行者,就要担当起教材赋予我们的使命,承担起我们应有的责任。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在谈到“新教育”时指出:“新教育”之“新”,并不是前所未有的横空出世,而是归真返朴和与时俱进,也就是说,今天所进行的新教育实验是让教育回到起点,将过去无数教育家所憧憬的教育理想变成现实。道德与法治正是体现这一教育理念课堂能否归真返朴和与时俱进,学生能否真正从道德与法治课本中感悟生活的哲理,形成自己人生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新时期的社会责任。